2011年8月11日 星期四

小心!「投降」的聲音已經出籠


[網路上流傳中越戰爭時,中國人民解放軍投降成為戰俘的圖片,圖中靠左荷槍實彈的越南女兵看管著中國戰俘,好不威風。前陣子,傳出某前國軍將領說出「國軍、共軍都是中國軍」,然而在8月10日水果報上,還有更進階的,某台大熊姓教授投書,寫道:「為何不投降」。原來投降這種事,還不只是蒙頭做,現在也到了喊聲的時候?]


[沒帳號也可匿名推]
分享
小心!「投降」的聲音已經出籠


8月10日晚收聽「最大棟」FM89.3的廣播節目,當中就介紹某台大熊姓教授投的「為何不投降」一文,當時心情就盪到谷底,以前或是只做不說,現在居然連「投降」喊聲的時候都到了?看來投降主義者,也開始要透過輿論,製造氣氛?還真是不可不慎!


馬騜平常也是三不五時強調蘇起掰出來的「92共識,一中各表」,甚至在CNN轉訪時還說"we will never ask the Americans to fight for Taiwan"(我們絕對不會要求美國人為台灣而戰)!雖說要「外交休兵」,對國家主權的態度,又異常軟弱,但從來沒聽他說「投降」兩字。熊教授的文,是否點出某人的心聲?還真是耐人詢問。


中國歷史上,打敗就跑,來不及跑被捉投降的比比皆是,像是過去的KMT軍隊,有的投降就是整個師、整個軍地投降,能跑的,也有「我軍轉進千里,匪軍追趕不及」的能耐,能來台灣的,就算是孫立人口中的「破銅爛鐵」,也不容易了。然而投降中比較慘的,像是秦王國白起伐趙,長平一役,坑殺趙降卒40萬+,還有項羽伐秦,秦將章邯率領殘軍20萬+投降,也是被坑殺,都是「就地掩埋」,雖然這跟前一陣子中國溫州高鐵事故馬上「就地掩埋」,看似有程度上的區別,本質上有差嗎?


熊教授用賽局理論解釋不同的投降現象,然而筆者必須說的,還真是與筆者所理解的歷史是不同。歐洲中古時代,在戰場上捉住貴族,可是可以勒索大筆贖金,越是大的貴族,贖金越大,打輸了被俘,不會被殺,也會被贖回,這跟多回合賽局會有什麼關聯?


二戰末期,德國軍隊對抗蘇聯紅軍,寧死不屈的多的是,在希特勒自殺後,德國正式投降前,先前跟蘇聯紅軍對抗的德國軍隊,反而是一下子就投降美軍,何故?熊大教授能解釋嗎?


另外中國歷史上,多回合賽局的情況也多的是,像是先秦的春秋、戰國,東漢末期三國,....一大堆的,比較近的歷史,像是蔣介石北伐時期的中國,以及之後的中原會戰。甚至日中戰爭時,是多方賽局,甚至相當程度上也是多回合賽局,有蔣系、汪系的KMT政權,中國共產黨,還有較小的KMT派系如晉系、桂系....一大堆的,當然還有最強大的日本軍隊。這樣的多方賽局,試舉一例:


像是出身西北軍,後來倒戈投蔣的龐炳勛,1943年5月時任河北省主席也是投降日本,並於汪精衛政權中任暫編二十四集團軍總司令,這樣的倒戈將軍,play了多少回合?戰後也是平平安安,1949年還隨KMT來台灣,一直活到1963年,享年85歲。(參閱wiki


至於熊教授所言的「徐蚌會戰」為世界戰史上的三大戰役之一,顯然是明顯錯誤,連前20大都排不上。這場會戰KMT會輸,KMT蔣軍也沒有如中國所言那麼不堪,部份的credit還要歸功於中國共產黨藏身在KMT中的匪諜!


中國人談投降,一點也不足為奇,有空再來談談。不過,小心!「投降」的聲音已經出籠了!



PS.感謝匿名網友指正,本文於2011-9-20做小幅度修改。

延展閱讀




PS.為何不投降(熊秉元)出處:http://tw.nextmedia.com/subapple/articleblog/art_id/33586664/IssueID/20110810

2011年 08月10日

腦海裡浮現這個問題─「為什麼不投降? 」──有遠因, 也有近因。

遠因,是多年前讀《菊花與劍》,人類學家班乃迪(Ruth Benedict)的名著。二次大戰時,美國驚覺對日本了解有限,開始投入人力物力研究。班乃迪廣泛蒐集資料,完成一代經典。日本人的性格,有如一種對立的組合:既有菊花般的幽雅淒美,又有刀劍般的銳利冷峻。

對於日本人的性格,書中還有諸多有趣的描述:英法德等老牌殖民國家,作戰時一旦死傷超過四分之一,指揮官就可以(應該)投降。可是,日本軍人傳統的武德,是絕不投降。可以切腹、跳崖、投海,但是不投降。不只如此,軍隊裡基本上沒有軍醫──不處理傷殘,任他們自生自滅。當時,隱約有一點好奇,為何日本人性格如此決然剛烈?

近因,是在南京講學之際,利用周末造訪徐州,參觀「淮海戰役紀念館」。1948年的這場惡鬥,號稱中外戰史上的三大戰役之一;為期四個月的「徐蚌會戰」(淮海戰役),戰況慘烈死傷枕藉。國軍有80萬人,共軍有60萬人,結果共軍以寡擊眾,國軍死傷被俘55.5萬人──內戰由此戰局大事底定,國民政府撤守台灣。

在紀念館裡,看到圖表數字、照片雕像,心裡一陣悵然:同一個民族的子弟,骨肉相殘至此。這些歸於塵土的英靈,難道不是別人夢寐所繫的子弟父兄良人嗎?當戰局急轉直下,傷亡直線上升時,國軍指揮體系為什麼不下令投降?華人文化裡,關於軍事的教戰守則,「投降」似乎也不是標準作業程序的一環。為什麼?

在一個社會的文化傳統裡,會不會形成投降這種遊戲規則,顯然涉及很多複雜的因素,不容易一以貫之;然而,以小見大,由每個人的生活經驗裡,也許可以稍稍琢磨可能的曲折。

凡是下過棋、打過撲克牌、或其他球類活動,多少都有類似的經驗:如果這一局已經大勢底定、不可能起死回生,那麼乾脆棄子投降,重新開始。希望在下一回合裡,能夠扳回一城。也就是,只要是「多回合賽局」,單一回合的輸贏有限,毋需過分計較。

群雄並起你死我活

在華人歷史上,地理結構使然,這是一個完整、自給自足的區塊;對外征戰的機會不多,和鄰居交手的次數非常有限。「多回合賽局」的概念,並不容易形成。在內部的摩擦中,多半是群雄並起、逐鹿中原、成王敗寇、你死我活式的衝突;輸贏在此一舉,沒有多回合賽局可言。因此,環境使然,不容易雕塑出多回合、重複賽局的傳統;對應的這次投降╱下次再戰的作法,也就無從出現。

相形之下,歐陸地區,國家民族之間的衝突,史不絕書。既然常打仗,就有勝有負;這次輸了,下次再來。毋需玉石俱焚,毋需不成功便成仁。久而久之,形成彼此都接受的遊戲規則──死傷到一定程度,投降了事。投降,也未必可恥或屈辱。

哪一種文化傳統比較好呢?由旁觀者的角度,其實不容易作出價值判斷;文化傳統,是特定環境和相關條件的產物,無所謂好壞。然而,地球村的出現,卻為這個問題帶來新意:任何一個社會,都不得不和其他社會重複交往互動。也許,對於華人社會這個古老文明而言,也終會慢慢褪去「漢賊不兩立、不成功便成仁」的教條,而逐漸琢磨出與時俱進的教戰守則!

適當的時機下,為什麼不投降?

作者為台灣大學經濟系教授、中國科技大學講座教授
熊秉元《熊出沒注意》


free counters
Free counters





請複製上方的貼紙語法,貼到您的部落格來串連『我要看電影"Formosa Betrayed"』個活動!

沒有留言:

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, Blogger...

counter since 1. Mar. 2010

Spieler搜尋

熱門文章